盛夏时节,在广东台山川岛海域,新型模块重力式抗风浪蚝排守护着上万亩深海生蚝,孕育着即将端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的美味。这一片生机勃勃的养殖海域,正是江门全力打造大湾区“海鲜铺子”和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的生动注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重要节点城市,江门以9535.2平方千米陆地为基、4880.5平方千米海域为翼,正以“向海发展”的坚定姿态,书写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一幅“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顶层设计领航,海洋牧场建设破局起势
海洋经济的崛起,始于科学规划的“顶层蓝图”。近期,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曾面临海洋经济开发不充分短板的江门,如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江门日益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多次部署“海洋强市”战略,系列涉海规划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工装备等多元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2023年2月,江门海洋集团应运而生,锚定种苗培育、深海养殖、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注入“核心动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江门样板”已初显成效。2023年6月,江门在台山上川乌猪洲海域正式启动首批重力式网箱下海锚定安装工作。2024年,广东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的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在川岛海域投放鮸鱼良种,2025年初首获渔获,标志着养殖模式从“近海围养”迈向“深远海牧渔”。以此为起点,江门以“种业—养殖—预制菜”为主线,布局水产种质资源库、精深加工产业园,让“江门鲜品”从深海直达餐桌。如今,广东最大渔获物集散交易市场已启用,优质海产品大量供应港澳,鳗鱼年出口量占全国2/3,“粤海粮仓”的底气愈发充足。
在种业振兴方面,江门同样成果丰硕。105家渔业种业企业扎根成长,高价值品种养殖技术标准逐步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攻关双管齐下,“育繁推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海洋良种”成为竞争优势。
▍制造业当家,海洋新质生产力蓄势勃发
“造船重镇”的基因,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自1954年江门造船厂建成以来,这片土地便与海洋装备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威立雅、南洋船舶等近百家企业在此集聚,让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成为“制造业当家”的核心板块。
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诞生,见证着江门海工装备的“世界级”突破。2023年,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交付,彰显江门海工制造硬实力;2024年,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圆周号”亮相,以平面面积2250平方米和抗17级台风的性能,成为“深圳研发+江门制造”在海工装备领域的应用典范;2025年,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更是将深远海养殖带入“科技牧海”新阶段。
在涉海重大能源建设领域,江门同样“底气十足”,截至2024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超1500万千瓦,是大湾区外送电量最多的城市。中广核所属台山核电3、4号机组正式落地,将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川岛海上风电、国能台山电厂氢火联动中试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中法(台山)清洁能源及装备产业园正式揭牌。“核电+算力”“氢能+储能”等新赛道布局,让绿色能源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开放合作赋能,多维空间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江门正以开放姿态融入大湾区海洋经济版图。
在海洋旅游领域,“一程多站、世遗双城”旅游线路串联起江门与澳门的文旅资源,游艇观光、休闲海钓等新业态让“滨海度假”名片愈发响亮。在现代服务领域,深远海投资基金落地,网箱平台、海工装备融资租赁业务扩容;广海湾LNG储备集散基地、30万吨级深水港规划推进,252千米高等级航道与8条“组合港”航线联动,2024年江门港外贸货物吞吐量达1523.2万吨,跻身“亿吨港”行列,物流效率持续提升。
“深江合作”成为海洋经济的“强引擎”。2024年海博会上,江门携20余家涉海企业亮相,提出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制造基地”;2025年,深圳、江门党政考察团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牧场等合作,推动“深圳研发+江门制造”模式深化。66平方千米的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将主攻高端海工装备,20平方千米的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聚焦临港新材料,跨区域协同正释放“1+1>2”的协同效应。
江门在“生态护海”与“开放服务”上同步发力。江门共有红树林面积1284.69公顷,在珠三角地区体量最大。近年来,江门依托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开展台山镇海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镇海湾红树林碳汇拍卖成为“蓝碳深圳模式”全国推广首单。2025年1月,江门累计已有5处红树林湿地入选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
从“台山1号”的渔获满舱到“湾区伶仃”号的科技赋能,从红树林的绿意盎然到深水港的巨轮穿梭,江门正以“向海而生”的基因、“因海而兴”的智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蓝色版图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海洋答卷”。
撰稿:李宁